梁平日報記者?孫莎莎
青瓦錯落間晨光灑落,沃野千里處新風拂面。走進金帶街道,生態的筆墨與產業的肌理交織成鮮活圖景,百姓的笑顏里盛著日子的香甜——這幅徐徐展開的和美鄉村畫卷,彰顯著當地“環境美、產業興、人民富”的生動實踐,描繪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詩與遠方”。
近年來,金帶街道用環境整治打底色,以產業創新拓路徑,靠民生改善聚民心,在尋常巷陌間鋪展著獨具韻味的發展長卷。
生態為底
繪就宜居畫卷
10月28日,天剛蒙蒙亮,金帶街道仁和社區90歲老人江必發已手握掃帚,清掃院壩落葉。“一天兩掃成了習慣,院子干干凈凈的,心里也亮堂。”老人眼角的皺紋里,藏著對生活最樸素的熱愛。
這份對整潔的執著,早已融入金帶的街巷肌理。金帶街道以“和諧、文明、生態”為筆,在人居環境的長卷上精雕細琢——“治五亂”拂去塵埃,“抓三清”煥新容顏,積分制讓善行有了溫度,清單制讓治理有了章法;家風建設如春雨潤物,移風易俗似清流滌心,“三定三勤三看”的生活哲學,悄然成為鄰里間的默契。從2019年至2021年金帶街道連續獲評重慶市文明單位,到滑石村、石燕村、千河村等接連獲評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金帶的每一步都在為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貢獻力量。
河長制守護著碧水長流,出境斷面水質常年保持Ⅲ類以上;林長制滋養著綠意綿延,明月青山·三千工程種下8萬株紅葉石楠,織就千里綠廊;全面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十百千萬”示范創建,18個示范院落、383戶示范戶如星子散落……如今的金帶,已實現從“一村一景”到“步步皆詩”的轉變。
產業為脈
激活發展動能
眼下,重慶鄉愁農業股份合作社的田壟間,負責人吳中亞正忙著管護草莓。“元旦后就能采摘,一直能延續到明年5月。”吳中亞笑著說,她的合作社像個“百果園”,葡萄垂珠、楊梅點丹、柑橘含蜜,配上餐飲垂釣的煙火氣,年入百萬的成績單里,藏著農旅融合的巧思。
這只是金帶街道產業圖譜的一角。近年來,金帶街道精心勾勒以重慶數谷農場、魚菜共生產業為主,柚子、草莓、葡萄、蜂糖李、青脆李等特色采摘農業為輔的“一主一輔”產業藍圖。
旅游版圖上更見匠心。金帶街道深入實施全域旅游,打造“桂香天地——數谷農場——滑石古寨——雙桂田園”精品旅游線路,串起田園詩、濕地畫、農耕韻,釀出“城市康養+田園康養”的新滋味。2025年,低空旅游的翅膀為這幅畫卷添彩,研學旅行目的地藍圖正從紙上躍入現實。
據統計,2024年,金帶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6.1億元,規上工業產值增長272%,新增市場主體55戶,產業發展蹄疾步穩。
民生為本
鋪就幸福底色
來到金帶街道滑石村櫻花農莊,各色花草散發迷人芳香。村民熊玲是農莊的老板,剛過去不久的國慶假期,讓她的農莊收益大增。
“每到節假日就座無虛席,客房要提前半個月預訂。”這個依托山水靈氣的農莊,如今不僅年營收較前幾年翻了兩倍,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起配套餐飲,“自己富了不算富,看著鄉親們一起把日子過紅火,才是真踏實。”
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的背后,是金帶街道精準施策的民生答卷。2024年,金帶街道高質量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發展強村公司7個,更讓7個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在產業的帶動下,248名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24個公益性崗位托起“穩穩的幸福”,18戶家庭通過廁所改造改善了居住環境,189戶脫貧戶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眼下,金帶街道正醞釀更實舉措——計劃到今年底新增就業120人,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
從生態底色的清新到產業引擎的強勁,再到民生溫度的熾熱,金帶街道正以“拼闖快實爭”的姿態,在特色產業、宜養宜居、平安誠信、創新創業的賽道上全力奔跑,續寫更多“詩與遠方”的美麗故事。
記者手記
在金帶,遇見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孫莎莎
金帶街道的清晨,90歲老人江必發掃地的沙沙聲,與遠處稻田里的蟲鳴構成奇妙的和弦。這聲音里沒有都市的喧囂,卻有著超越宏大敘事的獨特魅力——那是鄉村振興最本真的模樣:有有溫度的生活,也有最自然的生長。
采訪中,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榮譽稱號,也不是令人驚嘆的經濟數據,而是當地群眾的精神狀態:老人臉上的幸福,創業者眼中的堅定,孩子們眉間的歡喜。這些生動的表情,讓我讀懂了金帶街道“環境美、產業興、人民富”的深層邏輯——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當產業發展融入民生溫度,鄉村振興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離開金帶時,正午陽光穿過青瓦縫隙,灑落在石板路上,勾勒出迷人的光影輪廓。我忽然明白,所謂“詩與遠方”,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想象,而是像金帶這樣,在尋常巷陌間,用雙手創造的美好生活。這里的故事證明:鄉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每一個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奮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