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星橋鎮兩路村,再生稻即將迎來豐收,田間呈現一幅金色畫卷。記者 熊 偉 攝
梁平日報記者?鄭君興
秋意正濃,站在星橋鎮橫山村黃公寨上放眼望去——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儼然一幅秋日繪就的錦繡圖,在青山綠水間緩緩鋪展。
近年來,星橋鎮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土地經營模式,扎實打造優質糧油、蔬菜和水果基地。立足本地資源,先后構建起6個具有星橋辨識度的優勢產業,走出一條符合區域特色的富民產業發展之路,加快建設美麗宜居梁平城郊新鎮。
向綠向新
“糧田”升級“良田”?孕育豐收“良機”
眼下,再生稻第二茬水稻即將迎來豐收。走進星橋鎮兩路村的10萬畝級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放眼望去,金燦燦的水稻隨風輕輕搖曳。
“以前種地看天吃飯,機械進不來,水也存不住?,F在不一樣嘍!田更平、路更通、水更暢,旱澇都有保障,我們種糧的信心越來越足!”水稻種植大戶鄧中望著眼前的景象,臉上笑開了花。
2020年以前,這里還是零零散散的小地塊,農機轉不開身,人也留不住。隨著年輕人外出、老人種不動,不少田一度撂荒。為了讓“糧田”變“良田”,徹底擺脫“荒田”困境,兩路村作為梁平首個試點,集中連片完成了2700畝高標準農田的示范改造。
改造之后,零散田成了整片田,能排能灌、道路通暢,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吸引了27個種糧大戶前來“搶”包,老百姓每畝土地流轉收益達到450元/年,大戶種植利潤約300元/年,村集體也通過服務管理年增收60元/畝。三方共贏,穩定又可持續。
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用好。星橋鎮順勢推進祥云小微企業園建設,引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基地,引導村(社區)成立強村公司,打造勞模工作站,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摸索出一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星橋鎮已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8000多畝,糧食總產量突破2.3萬噸。
向興向富
特色產業走出強村富民“新路子”
鄉村振興,不能只靠一條腿走路。星橋鎮地勢有起伏,西南是平壩,其他多是山丘。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幫助群眾穩定增收。
“我們村這些年變化大得很喲!”走在星橋鎮高都村,常常能聽到村民這樣的感慨。
而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市級貧困村。眼看著山下兩路村靠著良田種水稻致了富,高都村的村民們也坐不住了。
“我們這兒海拔700多米,日照足、土壤好,特別適合種高山脆李。”高都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梁尤世帶著干部和群眾一商量,決定把有多年種植經驗的李子產業做大做強。
說干就干,找準薄弱點成因,高都村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拓銷路”為抓手,把示范園保果率提高到90%,畝產達到1500公斤,算下來每畝能多賺600元。
看到效益實實在在得到提升,村民紛紛跟進,目前全村李子種植面積超過1200畝,年產900余噸。
不僅是高都村,如今星橋鎮各村(社區)都找到了自己的特色產業:200余畝青菜頭種植和初加工、300余畝艾草基地、1500余畝花椒園,還有櫻桃、枇杷、梨子等各類采摘園……村民收入穩步增長,7個村1個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兩路村集體經濟利潤分紅更是達到80萬元。
向和向美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產業興旺,收入增加,村民對好日子的盼頭也更足了。
秋日清晨,沿著二環路星橋段一路前行,一個個村莊整潔秀麗,一片片田野充滿生機,勾勒出一幅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圖景。
走進河井村,村道干凈整潔,村民安居樂業,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繪就一幅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圖。村口墻繪描繪出村民共同奔赴鄉村振興的生活場景?!耙郧伴T口是爛泥路,污水亂流、雜草長得老高。現在水泥路通到家,下雨天也不用換膠鞋,廁所改到了家里,又方便又干凈。”村民徐事有笑著說。
道路通了,環境變了,村子美了。隨著鄉村“顏值”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村民利用城郊優勢,做起經營“美麗”的文章,推動美麗村莊轉化為“美麗經濟”,實現增產增收。
徐事有就是其中之一。借助城郊的地理優勢和二環路的便利,他的家庭農場水果種植面積擴大到300余畝,翠冠梨、櫻桃、李子、枇杷、柑橘應有盡有,整個農場一年四季果香不斷、客人不絕,讓他的年純收入超過40萬元。
村貌換新顏,產業蓬勃興,村民笑開顏。如今,一幅業興村強、民富人和、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新圖景,正沿著星橋沃野徐徐鋪展,每一筆都透著生機,每一幀都含著希望。
記者手記
星橋踏秋,看見鄉村振興的“溫度”
鄭君興
金秋時節,穿行于星橋鎮的田壟山間,感受到的是一種蓬勃發展的氣息。這里的故事,不只是豐收的喜悅,更是一場關于土地、產業與人的深刻變革。
采訪中,最打動記者的,是農民眼睛里熠熠閃耀的光。種植大戶鄧中站在田埂上,談起“田平了、路通了、水暢了”時眼里的光,那是政策落地后獲得感最直觀的流露。從零散荒蕪的“看天田”到規模高效的“高產田”,星橋鎮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破解了“誰來種地”的難題,也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而星橋的智慧,更在于“不復制同一個答案”。兩路村壩區糧田連綿,高都村山地李樹成蔭——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尊重地理差異,讓土地自己說話。一株水稻、一棵李樹、一樹花椒,都長成了支撐集體經濟的支柱。這種因地制宜的產業生態,避免了“千村一面”,真正留住了鄉土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更可喜的是,改變不止于經濟。河井村村民徐事有談起家門口的硬化路和家里的衛生間,語氣里的自豪,并不亞于說起農場40萬元年收入。環境改善激發了村民經營生活的熱情,美麗生態正轉化為持續的“美麗經濟”。
星橋的變化讓我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它就藏在不斷優化的田塊里,藏在掛滿枝頭的水果中,藏在村民自信的笑容里。星橋鎮用實踐告訴我們:尊重規律、因地制宜、多樣化發展,才是走向振興最堅實可靠的“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