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藍天白云掩映下的屏錦鎮萬年社區,稻田、魚塘、藕田與村落構成一幅巴渝和美鄉村畫卷。(資料圖片)記者 向成國 攝????
梁平日報記者?張曉慶
鄉村風貌展新顏,多元產業蘊動能,張張笑臉漾溫情。
近年來,屏錦鎮以“生態筑基、產業賦能、民生為本”為思路,用“生態綠”扮靚鄉村底色、“產業金”激活發展引擎、“民生紅”溫暖群眾心窩,讓幸福滋味浸潤百姓生活。
如今的屏錦鎮,不僅實現了風貌顏值、產業實力與民生福祉同步提升,更以綠、金、紅“三色”同頻共振,繪出一幅“三色”鄉村振興立體圖。
“生態綠”打底
顏值氣質雙提升
金秋時節的屏錦鎮,豐收黃中透出彩色的浪漫。在萬年社區謝家灣的農家院落里,白墻黛瓦錯落排布,院墻上“柿柿如意”的彩繪與土陶裝飾相映成趣,紅花綠葉環繞其間,宛如一幅立體鄉村畫卷。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破爛不堪、人居環境堪憂的“臟亂差”村落。這場蛻變源于“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項目建設。
此次改造并非簡單的“刷墻換瓦”。從農房立面翻新、傳統瓦屋頂替換為彩鋼頂,到“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同步打造,再到照明設施安裝、人行便道鋪設……每一處設計都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既提升了鄉村“顏值”,更留住了濃濃的鄉愁。
“以前院子里堆滿雜物,下雨天路滑難走;現在不僅房子變漂亮了,還修了小菜園、小花園,我和老伴兒每天澆花、散步,日子過得很愜意。”今年近80歲的萬年社區七組居民曾生權,站在自家改造后的庭院門前,對煥然一新的居住環境連連稱贊。
屏錦鎮以“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項目建設為牽引,同步推進城鎮品質與生態底色雙提升。在城鎮綠化方面,該鎮按照“面上布局、線上連片、點上添彩”思路,實施公園增量、道路增色工程,并于2024年成功獲評“重慶市園林城鎮”。同時,屏錦鎮還在場鎮精細化管理上不斷加碼:補植養護行道樹、常態化開展垃圾清運與垃圾分類巡查、更換破損人行道、推進雨污分流管網建設,讓城鄉容貌愈發整潔有序。
生態保護同樣不松勁。屏錦鎮嚴格落實“河長制”,常態化開展巡河;持續加強養殖場、河流、企業環保巡查,扎實推進自然資源督查及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穩步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灌區節水改造等項目,讓“生態綠”成為全鎮最鮮明的發展底色。
“產業金”賦能
多元發展添動能
這段時間,青花椒采收季雖已落幕,但橫梁村花椒基地仍是一派忙碌景象。近日,記者在基地看到,挖掘機忙著平整土地、工人忙著鋪設管道、技術人員專注調試設備……水肥一體化建設項目正緊鑼密鼓地推進,為屏錦鎮特色產業發展注入科技新動能。
“我們以前給花椒樹澆水、施肥全靠人工,一畝地得花大半天時間,遇上干旱天更是愁得睡不著。”橫梁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敖林敏指著連片的花椒林對記者說,今年青花椒平均畝產450公斤,雖然收成不錯,但傳統種植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為突破這一限制,基地在采收結束后第一時間啟動了水肥一體化建設。
敖林敏介紹,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核心優勢在于“精準”與“高效”:黑色的滴灌管道沿著每一株花椒樹的根系延伸,地頭的智能控制終端可根據花椒生長周期,自動調節水分和肥料的配比與輸送量。
“以前我們把肥料撒在地里,一部分會揮發流失,一部分根系吸收不到;現在養分隨水直達根部,不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澆水效率更是翻了幾番。”敖林敏算了一筆賬,在精心管護下,明年花椒畝產量預計能達900公斤。
青花椒不僅是屏錦鎮的特色產業,更是當地村民的“搖錢樹”。“花椒種植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管護、采摘、烘干等環節都需要人工。自基地建成以來,平均每年能帶動2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敖林敏介紹。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近年來,屏錦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在做優做強青花椒產業的同時,不斷豐富產業種類。目前,該鎮發展起花椒、蛋雞、高粱、有機茶、生態魚、釀酒葡萄等多元產業,產業發展版圖不斷擴大,形成了“花椒飄香、魚躍禽鳴、果豐糧足”的產業發展格局,讓“產業金”真正照亮村民的致富路。
“民生紅”暖心
發展成果促共富
產業興旺的果實,最終要結在民生幸福的枝頭。在屏錦鎮,隨著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公共服務持續升級,一幅“產業興、百姓富、農村美”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民生紅”成為屏錦鎮最溫暖的底色。
連日來,千石壩農業科技發展公司漁業基地內,負責人張桂波正帶領工人打撈“瘦身”三角魴,并及時轉運至中轉池。看著中轉池中瘦身成功、即將售賣的魚兒,張桂波滿眼笑意。
作為扎根當地多年的養殖企業,該基地已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平均每天能賣出草魚、三角魴等“瘦身魚”600余公斤,今年1至9月產值已突破近700萬元,預計全年產值可超1000萬元。
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屏錦鎮黨委、政府的精準幫扶。“從申請資金到拓展產業鏈,政府一直‘雪中送炭’,他們的真切幫扶,讓我們發展信心十足。”張桂波感慨道,去年鎮里幫助基地申請到200余萬元扶持資金,今年又爭取到300余萬元發展資金,不僅解決了養殖設施升級的難題,還精準了解基地發展需求,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目前,該基地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還帶動周邊1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拿到可觀的工資,既照顧了家庭,又鼓起了錢包。
“我平時負責魚塘管護、鮮魚打撈與轉運工作,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萬年社區居民謝長平開心地說。
民生福祉的提升,不僅體現在產業帶動就業上,更融入公共服務的每一個細節里。在教育領域,屏錦鎮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醫療方面,升級區第二人民醫院設施設備,推進醫保制度改革,有效減輕了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養老服務上,居家養老服務貼心上門,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產業興帶動民生優,民生優反哺產業旺。今年上半年,屏錦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億元,同比增長6.8%,高于全區增速0.6個百分點。數據背后,是村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是生活品質的持續提升,更是“生態綠”“產業金”“民生紅”三色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在于“實”
張曉慶
走在屏錦鎮的田坎與街巷,目之所及是“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鮮活圖景,這份亮眼答卷,究竟靠什么寫就?答案在一個“實”字上。從“生態綠”到“產業金”再到“民生紅”,這里的振興實踐沒有空泛口號,處處透著扎根大地、貼近民心的扎實勁兒。
生態之“實”,是不做“面子工程”的清醒。萬年社區“巴蜀美麗庭院”的白墻黛瓦間,土陶裝飾、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并非憑空造景——這些細節是干部們一次次入戶問需,結合村民生活習慣調整而來。把“詩意”種進“生活”里,這樣的生態振興,不是懸浮的“打卡點”,而是讓村民住得舒心的歸屬感。
產業之“實”,是不追“虛頭巴腦”的篤定。橫梁村花椒基地采收季過后仍一派忙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敖林敏聊起水肥一體化建設,不談“科技賦能”概念,只掰著指頭算“人工成本降半、畝產翻番”的實在賬;產業布局也不貪“高大上”,只守著“本地能種、村民能參與”的底線,讓產業成為村民穩增收的“定心丸”
民生之“實”,是藏在細節里的溫度。千石壩農業科技發展公司漁業基地的謝長平說起“家門口”務工時眼里的光,比任何數據都有沖擊力。鄉村振興從不是報表上的冰冷數字,而是村民不用背井離鄉就能養家糊口的安心,是守著故土過紅火日子的底氣。
從生態改造“問需于民”,到產業發展“務實算賬”,再到民生服務“暖心落地”,屏錦鎮的每一步都圍繞“實”字展開。這實踐印證:鄉村振興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生態貼著生活建、產業跟著優勢走、民生圍著群眾轉”的“實”字路徑,永遠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