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仁賢街道宏山村西瓜種植基地,大棚整齊排列,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資料圖片)????
文/梁平日報記者?舒琪琦?圖/梁平日報記者?向成國
金秋時節的仁賢街道,目之所及皆是豐收盛景。近年來,仁賢街道錨定“產業興帶動百姓富”目標,以水果產業為特色,果園里四季鮮果不斷、產銷兩旺;靠蔬菜產業強引領,大棚內外綠意盎然、供應穩定;靠漁業發展添活力,魚塘里魚兒品種多樣、收益可觀。產業發展的紅利持續惠及百姓,不僅讓鄉村產業的“筋骨”更強,也讓越來越多村民的“腰包”更鼓,奏響了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金果果“鏈”動鄉村
鋪就“甜蜜”共富路
談及仁賢街道,首先要說的當屬仁賢水果,而說到仁賢水果,必須要提到當地的砂糖橘產業。
目前,仁賢街道共種植砂糖橘3000余畝,主要分布在五一社區。從曾經因掛果率低、口感欠佳,導致銷售遭遇困境,到后來引進廣西種植技術,采用“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公司”模式統一規范種植管理,打造出仁賢好品。可以說,仁賢的砂糖橘產業已然經歷過一場“爆改”。
五一社區黨委書記楊學然告訴記者,2024年,仁賢街道砂糖橘產量30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080萬元,同時帶動農民務工收入360萬元。第三屆明月山(仁賢)水果大觀園冬采季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和經銷商,進一步提升了砂糖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立足砂糖橘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仁賢街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目前,已形成了以明月山(仁賢)水果大觀園為核心的6000余畝水果帶,范圍覆蓋5個村(社區),有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17家,家庭農場和種植場等17家,種植有草莓、翠冠梨、葡萄、李子、黃桃、砂糖橘、愛媛、陽光一號等40多種果品,水果總產量約500萬公斤,總產值2750余萬元。
如今,仁賢街道的水果產業不僅成為當地的“金字招牌”,更成為鄉村共富的根基。仁賢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將繼續加大對水果產業的扶持力度,引進和培育更多優質水果品種,提升水果品質和質量。同時,持續深化農旅融合,豐富鄉村旅游內涵,讓“甜蜜產業”結出更多共富碩果。
“菜籃子”托起“錢袋子”
“蔬”寫綠色共富篇
在仁賢街道,蔬菜產業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帶動農戶增收的重要引擎。目前,街道蔬菜種植面積約1.25萬畝,年總產量達3.06萬噸,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基地,不僅孕育著新鮮的食材,更承載著當地群眾的致富希望。
在仁賢社區,茂海蔬菜種植家庭農場是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農場負責人譚茂海從2016年起便扎根蔬菜種植領域,如今農場規模已達70畝左右,建成60個標準化種植大棚,全程采用有機肥培育,保障了蔬菜的綠色品質。
眼下,農場里的水白菜進入成熟階段,每天6時,工人便忙碌地在田間地頭采摘新鮮蔬菜。“我們的蔬菜主要銷往梁平本地市場,憑借新鮮的品質和實惠的價格,很受消費者歡迎。”譚茂海介紹,如今,農場年產值穩定在60萬元左右,不僅讓他賺了錢,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大家共同增收。
現代化種植設施的應用,為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基礎,仁賢街道現有集中連片蔬菜基地面積1500余畝,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350余畝,水肥一體化設施基地面積160畝。目前,街道共有蔬菜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16戶,種植面積達910畝,全年蔬菜總育苗能力80萬株,生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空心菜、蘿卜、小白菜等多個品種豐富了市場供給,也為種植戶拓寬了收入渠道。
從零散種植到規模發展,從傳統培育到設施種植,仁賢街道以蔬菜產業為抓手,不斷優化種植結構、提升產業效益,讓“菜園子”變成了群眾的“錢袋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魚滿塘漾起清波
涌動“漁悅”共富潮
近日,走進仁賢街道長龍社區,成片的魚塘波光粼粼,投食機規律運轉,將飼料均勻撒向水面,引得成群的黃辣丁、鱸魚、鲇魚爭相搶食——這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當地漁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自開啟漁業養殖以來,長龍社區以水為媒、以魚為業,讓“小魚塘”變成了帶動增收的“致富塘”。
在當地漁業養殖發展的進程中,大戶黃啟貴是較早涉足這一領域的人。從1998年開始從事漁業養殖,到如今將自家的22個魚塘打理得井井有條,黃啟貴有自己的養殖節奏:每年3月至5月集中投放魚苗,10月至12月進入捕魚旺季,夏季則全力做好魚類生長期的管護。這些寶貴的漁業養殖經驗,都來自于他與魚塘、魚苗日復一日的相伴和摸索。
“我家的魚塘共有186畝,今年共投放魚苗50萬尾,主要品種有黃辣丁、鱸魚、鲇魚。這些品種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市場上一直有著不錯的口碑,市場收益較為可觀。”黃啟貴告訴記者,2024年,他家的漁業養殖總產值達500萬元左右,今年預計將再迎豐收,“魚水經濟”結出了實實在在的增收碩果。
值得一提的是,長龍社區的漁業發展并非“單打獨斗”。仁賢街道充分發揮區域協同優勢,以長龍社區漁業為支點,聯動仁賢社區完善產業鏈配套,從魚苗供應、養殖技術指導到產品銷售渠道拓展,形成了互幫互促的產業發展氛圍,讓漁業不僅成為長龍社區的“特色名片”,更成為推動街道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優化魚苗品種,提升養殖科技含量,讓魚塘的‘造血’能力更強!”談及未來,黃啟貴充滿期待。如今,長龍社區的魚塘邊,不僅有魚蝦滿塘的喜人景象,更有群眾邁向共同富裕的堅實腳步。
仁賢街道通過發展水果、蔬菜、漁業等產業,實現了產業興旺,百姓富裕,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未來,仁賢街道將繼續圍繞產業發展做文章,不斷探索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讓鄉村發展更具活力,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記者手記
產業“活水”澆出富民“碩果”
舒琪琦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引擎;百姓要致富,產業是支撐。仁賢街道以水果、蔬菜、漁業等產業為抓手,在“興產業”與“富百姓”之間搭建起堅實橋梁,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詮釋了基層產業富民的生動邏輯。
發展產業,選對路子是關鍵。仁賢街道沒有走“大水漫灌”的粗放路線,而是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精準發力:從特色水果大觀園擦亮仁賢品牌,到漁業解鎖高效路徑,再到蔬菜產業有條不紊筑牢根基,每一項產業布局都緊扣“市場需求”與“本地優勢”,讓產業不僅“立得住”,更能“長得好”,為百姓增收打下穩固基礎。
產業的最終價值,要體現在百姓的獲得感里。在仁賢,產業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既讓村民在“家門口”掙到錢,還帶動當地村民就業;漁業、水果產業的延伸,讓增收渠道越拓越寬。這種“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同頻共振”的模式,既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更提振了大家投身鄉村建設的“精氣神”。
從“產業興”到“百姓富”,仁賢街道的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唯有讓產業扎根民生土壤,讓發展紅利真正惠及群眾,鄉村振興才能走得穩、行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