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梁平發布2025年8月20日)
梁平又上央視啦!8月20日中央電視臺CCTV13新聞直播間
聚焦梁平講述梁平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礦山塌陷區變小微濕地群竹山變金山的生動實踐
重慶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曾經因為持續采礦,造成了近50畝的礦山塌陷區。而現在,這里不僅有百里竹海,還有一座座小微濕地。生態修復也給當地帶來了新產業、新活力。
?
百里竹海進入采伐期? 以竹代塑產業潛力大

總臺記者 伍黎明:我現在就是在獵神村,整個村子其實是在百里竹海的腹地,可以看到四周全部都是竹林。最近這段時間,許多村民都變成了我身后的無人機飛手,不僅提高了運輸的效率,而且很多以前因為運輸不便無法采伐的竹子也得以運出大山,進行資源化利用。

總臺記者 伍黎明:百里竹海有竹林35萬畝,按照生態、可持續的原則,每年可采伐竹子上萬噸。這些竹子都去哪兒了?當地村民制作了竹編果籃、筆筒、簸箕、勺子、杯子等。加工廠將竹子磨成粉狀,再添加由玉米淀粉等制成的黏合劑,就可以制作我們看到的這些餐盒、杯子了。相較于塑料,竹子具有生長周期短、快速降解、生態環保等優勢。這兩年,梁平區大力發展以竹代塑,進行竹制品精深加工。以竹山鎮為例,當地的竹產品年銷量就達到了兩千萬元。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是梁平區正在積極探索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廢棄礦坑成濕地? 生態修復效果好
總臺記者 伍黎明:2017年以前,這里的主產業還是采礦業。獵神村富含石膏、煤等礦產資源,為了開礦,村民毀林挖山,使得林間塵土飛揚,河道污染嚴重,多處地質塌陷。2017年,當地政府關停礦井,同時在竹林周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塌陷地帶進行治理,很多小微濕地就是由當年的廢棄礦坑改造而來。

為了恢復生態,獵神村在礦坑中栽種香蒲、金魚藻等十余種水生植物,通過植物的吸附作用,層層凈化水中的雜質。通過系統治理及生態修復,各種昆蟲也多了起來。經物種調查,過去幾年,獵神村濕地植物由19種增加到了110種,水生無脊椎動物由13種增加到了52種,另外,當地還發現各種鳥類30余種。這些小微濕地,守護了生物多樣性,滋養了農田,也美化了鄉村環境。2022年,重慶梁平獲得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授予的“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圍繞著竹山和小微濕地,獵神村僅民宿和農家樂就開辦了20家。一到節假日,就有不少游客到這里來度假休閑。現在,獵神村這種 “小微濕地+生態治理+康養旅游”的發展模式,也在竹山鎮的其他村子推廣應用。2024年,竹山鎮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個億。礦山變景區,竹山變金山,這里的綠色發展還在繼續!
?